当前位置: 首页 > 保健版 > 心灵空间 > 信息
编号:91529
小小年纪为何离家出走
http://www.100md.com 2021年4月13日 生命时报 2021.04.13
     小小年纪为何离家出走

    摆脱学业家庭压力 幻想外面自由世界

    受访专家: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中心主任医师 朱熊兆

    本报记者 王冰洁

    不久前的清明假期,不少人都忙着归家祭祖,多个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引发公众关注。4月4日晚间19点35分,河北省一民警突然接到电话求助,报案人称其16岁女儿张瑜(化名)购买了火车票,从家中负气出走;4月5日,陕西西安一派出所接到求助电话,对方称孩子离家出走近一周;同一天,福建龙海一派出所接到报警,对方称女儿因学习和其他琐事与家人发生争吵,离家出走不知去向……所幸,这些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后来均被找回。

    近年来,青少年离家出走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。一般来说,在未得到父母或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,青少年离开家庭或居住处至少1天以上,就算作离家出走。我国“走失人口数据报告”显示,未成年人走失人口中,六成为离家出走。2009年,美国离家出走青少年救助热线发布数据称,每年有160万~280万青少年离家出走;英国一项调查报告发现,2011年每5分钟就有1名儿童离家出走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中心主任医师朱熊兆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离家出走的青少年集中在8~18岁,正处于叛逆期,个人主义、独立意识变强,不愿完全听从长辈意见。但又因为处在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,认知不够全面、易冲动,应对挫折的方式也比较极端,遇到难题时极可能选择消极、逃避的方式,比如离家出走。大多数离家出走是为了“逃离”“解脱”,其具体原因可能有所不同:

    向往“外面的世界”。部分青少年从网络、影视剧上看到许多对现实的“美好”描绘,认为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”;一些不良帮派文学、网络文学等也让他们对某些角色盲目崇拜,对家庭、学校以外的自由十分向往,于是选择离家出走。这种出走常以结伴的形式,不乏为了合群而加入其中的青少年。

    学业压力过大。由于成绩下降或上不去、升学压力大等原因,不少儿童少年本身就有较大心理负担。如果家长或教师一味地“高标准、严要求”,甚至采取体罚、打骂等不恰当的教育方式,青少年可能会有强烈的无力感,于是离家出走来逃避压力源。尤其是如果中学生认为自己被不公对待、批评和排斥,他们可能会用离家来向学校抗议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家庭氛围恶劣。父母离异、重组等家庭结构变化,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疏远,使青少年产生“被遗弃感”,希望在家庭之外找到情感寄托。如果长期生活在父母吵架、家暴等不融洽甚至恶劣的家庭氛围中,青少年会感到强烈的痛苦和窒息感,只有逃离家庭才能解脱。还有,部分家长控制欲过强,总想对孩子“全盘指教”,导致孩子丧失自主权,为了反抗这种控制,孩子们也可能通过出走来宣泄不满。

    尽管青少年自身需要学会心理调节,减少冲动、有风险的行为,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、教化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理智行事有更重要的作用。

    家庭要打造良性互动。青少年的想法虽不成熟,但总有一定的理由。父母要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,学着去理解,而不是一味“发号施令”,谁愿意总是被别人控制呢?平时亲子互动时,多一些肯定,少一些批评,多些言传身教而不是口头教育。谈论的话题也不要总是围绕着分数,孩子的人际、情感、爱好、烦恼也应该关注。

    鼓励青少年释放情感。一些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常逃避表达情感,一是表达能力有限,二是认为表达情感“很尴尬”。学校、家庭培养温和、温暖的氛围,鼓励青少年表达他们的纠结、矛盾、痛苦等,不必一直压抑。专业的教师可以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词语表达,来对自己的困扰有更准确、客观的认识,而不是泛泛地说“我很烦”。

    及时发现不良苗头。如果孩子的情绪突然反常,变得暴躁、叛逆,学校、家长不能掉以轻心,要专门抽时间和孩子聊聊,问问他最近遇到的问题,让他觉得被重视。对于离家出走过的,必须弄清其中的真正原因,对症治疗,不能止于“回来就好”,否则治标不治本,他们可能会变本加厉。如果父母与子女沟通时无法心平气和,有条件的最好求助专业人士的帮助。▲, 百拇医药